INC神经外科-国内中文
国际脑科专家
联系INC
寻求咨询意见
咨询电话400-029-0925

颅咽管瘤案例

INC为您呈现神经外科前沿资讯

INC > 手术纪实 > 颅咽管瘤

法国神外大咖来华示教:这台鞍区肿瘤手术为何让他直呼“太难了”?

栏目:颅咽管瘤|发布时间:2025-06-13 10:56:08|阅读: |法国神外大咖来华示教:这台
福教授依次向国内医师团队、电生理团队、麻醉团队和护士团队交代着各自的关注点。"It is serious now..."福教授一声令下,近10名医护和麻醉团队全神贯注,有条不紊的开始执行着各自的...

INC福教授春季中国行示范手术

  近期INC福教授中国行的实时报道中,一台高难度鞍区肿瘤示范手术尤为引人注目。“想参观Froelich教授手术,甚至想跟教授汇报去法国跟师学习……”得知福教授在华,多名青年神经外科医生争相申请观摩学习。

INC福教授脑瘤示范手术今日开启——在苏州遇见改变命运的那双手!

  这个32×30×29mm的鞍区肿瘤,如同一只盘踞在生命要道的章鱼,其触须向前上方推挤视交叉、向前下方压迫垂体柄、向后方压迫脑干,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关系密切,与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系统毗邻。面对如此复杂的解剖挑战,福教授创造性地采用改良型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在确保听力、面神经等关键功能完好的前提下,运用显微镜与神经内镜的"双剑合璧",最终完成了肿瘤的精准切除——考虑到肿瘤与神经“橡皮膏样”粘连,以及患者术前内分泌功能良好,术中在紧贴垂体柄后方保留了非常少的薄层。

术前术后MRI对比

  从术前完善的各项检验检查以及“三维重建”手术入路规划,到术中一丝不苟的精准操作,神经电生理医生的保驾护航,麻醉师的严苛血压控制,再到术后ICU护理团队的专业支持,环环相扣!正如神经外科的至高追求——“让大脑意识不到曾被手术”,福教授用他量身定制的手术艺术,为患者赢得了新生。

  当手术室的门缓缓打开,福教授摘下口罩,脸上留下的深深压痕清晰可见。“太难了,太难了……”他连声感叹,但随即露出一丝欣慰,“不过手术很成功!”

法国神外大咖为何万里赴华?这台开颅手术让他直呼“太难了”!

  究竟是怎样一台手术,能让这位法国神经外科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在术后仍忍不住感慨“太难”?

  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内的灯啪地亮起,大门紧紧关闭。66岁的赵女士躺在手术台上,等待着开颅手术的开始,这是她向病魔的宣战。

  手术室外,女儿及近10位亲友团守候。女儿努力控制自己,却还是紧张担心不已。亲手将母亲送进手术室的她,此刻只能默默祈祷。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奇迹。

  而一门之隔的手术室里,空气仿佛凝固。福教授依次向国内医师团队、电生理团队、麻醉团队和护士团队交代着各自的关注点。"It is serious now..."福教授一声令下,近10名医护和麻醉团队全神贯注,有条不紊的开始执行着各自的任务。刷手前福教授再次查阅了CT、MRI和三维重建资料,该手术难度之高、风险之大,超乎常人想象。每一步的操作,都可能关乎患者的预后。

  此前,赵女士一家曾深陷治疗选择的困境。

  "考虑颅咽管瘤,建议神经内镜手术。"

  "不排除脑膜瘤可能,需要开颅切除。"

  由于肿瘤的压迫,赵女士已出现双眼视物模糊、视野缺损。那么问题来了,推崇内镜的医生强调微创优势,而主张开颅的医生说开颅更好,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

  恰好,作为同时精通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技术的“双栖”专家,福教授能超越单一技术局限,基于肿瘤的精确位置、质地、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在他手中,这两种技术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更不是互斥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组合拳"——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每一台手术。

福教授中国示范手术纪实

  "It is serious now..."

  与福教授同台的中国神经外科专家这样评价他的手术:

  “有一句神经外科的经典名言'the brain should not know that it is operated on'(让大脑意识不到经历过手术)也就是说经典的、优秀、好的神经外科手术,那么在手术过程中,脑组织应该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手术——脑组织保护的非常好,神经功能保护的非常好。”

  因此,当普通人觉得百分之百就是完美,对福教授来说要做到一万分的努力才算完美,这是对极致完美的要求远超于完美主义者。

  外科手术,开弓没有回头箭。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缺一不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未给计划加上"双保险"。唯有每一个步骤万无一失,患者才能稳步康复!一钳一剪的偏差,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遗憾。

面对高难度颅底案例,他如何个体化定制手术?

  福教授做手术之前和所有的优秀的外科医生一样,他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对病人进行评估,包括病人的病史、影像学资料。了解该病人的病变与左右前后比邻关系,这样手术过程中,可以做到更安全。

他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对病人进行评估,包括病人的病史、影像学资料

  为了选择最好的手术入路、计划手术方案,福教授集合各种术前评估“神器”:

1、通过高分辨率 CT(HRCT)评估颞骨气化程度、面神经管走行、颈内动脉岩骨段位置等;

2、通过薄层增强MRI明确肿瘤与面神经、听神经、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的解剖关系,了解内耳结构;

3、通过3D-TOF MRI(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术前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评估肿瘤与供血血管、邻近血管以及静脉窦的关系;

4、最后通过影像学 “三维重建”技术进一步观察病灶与邻近重要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初步模拟手术路径,预估手术风险。

通过影像学 “三维重建”技术进一步观察病灶与邻近重要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初步模拟手术路径,预估手术风险。

01手术入路的选择

  改良型小脑幕上 - 下联合乙状窦前入路。该入路是神经外科针对岩斜区、桥小脑角区及中后颅窝交界区复杂病变(如巨大岩斜脑膜瘤、颈静脉孔区肿瘤、侵犯内耳的听神经瘤等)的高难度手术路径。该入路需跨越乙状窦前间隙,结合迷路周围结构的磨削,涉及颞骨、静脉窦、颅神经及内耳等关键结构,手术风险非常高。

02手术全程血压控制

  为了做到极致完美的手术,结合全球先进创新的术中管理经验,福教授要求麻醉师严密监测和控制患者收缩必须在收缩压数值100mmhg以下。目的是为了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组织膨出及出血性并发症,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此外,还通过术前腰大池置管释放脑脊液降低脑张力,避免脑组织过度牵拉。

03术中神经功能与听力保护

  一台好的手术,短期看安全性,长期看生存质量。必须兼顾两个核心:精细操作确保根治,精准解剖保护功能。每一刀都需恰到好处——该精雕细琢时绝不粗放,该谨慎推进时绝不冒进。要像绣花一样,针脚细密、层次分明,将手术做到极致。

  “破镜难圆”!因为对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往往成功的手术只有一次,如果做坏了就是坏了!首次手术的完成质量,往往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期。若初次手术粗糙,带来损伤,即便二次手术也难以挽回。这就像摔碎的镜子再次拼接,还能恢复如初吗?

  患者有有效听力,术中需对传统部分经迷路入加以改良,精细操作予以确保保留听力;

  动眼神经被肿瘤360°包裹更需要谨慎剥离;

  保护面神经同等重要。

  因此,福教授对于电生理监测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面神经、动眼神经肌电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自由肌电监测(监测后组颅神经)——福教授亲历亲为、示范教学。

04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完美手术

1、保护迷路精细结构,仅磨除后、外侧半规管的表面少许骨皮质,扩大手术视角;

2、磨除岩骨嵴时注意保护乙状窦与岩上窦的窦壁;

3、切开小脑幕时,防止滑车神经被过度牵拉、电凝损伤甚至切断;

4、处理三叉神经 Meckel 腔时避免电灼损伤甚至导致海绵窦壁破裂渗血;

  开颅手术进入最后阶段,在神经内镜的辅助下,进入显微镜的视野盲区,探查肿瘤残留和神经功能是否保护完整。彷佛一个黑黑的山洞,突然被照亮。手术室内近10名神经外科医护观摩学习,他一边探查,一边讲解。

  颅底重建:应用骨蜡、自体脂肪、颞肌筋膜和纤维蛋白胶封闭,防止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

05术后管理

  手术刚结束,福教授便立即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患者术后各项注意事项。这份详尽的医嘱第一时间同步给了配合的中国手术团队和ICU护理团队,确保治疗无缝衔接。

▼术后不到1小时,福教授查看患者术后CT

  术后1小时,福教授亲自到ICU查房。令人欣喜的是,患者已能准确执行指令动作,神经功能评估显示完好。这台高难度手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早期恢复效果,患者于ICU过渡一天后即顺利转出,目前恢复状态良好。

  “为了患者而战”—福教授中国行

  “做大手术需要硬实力,那把手术做小呢?”一台超高难度的手术,能让观摩的医师叹为观止。当然,“把手术做小”并非指切除范围缩小,而是以最小的创伤、最精准的操作解决问题,同时确保疗效丝毫不打折扣。

福洛利希教授

  敢接手这样的病例、挑战如此极限的手术,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胆识与担当。近年来,福教授多次来华,开展颅底解剖学、神经内镜技术应用等高阶学术讲座,更通过示范手术,将国际前沿的理念带到中国,为疑难神经外科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真实案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