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恩希)INC国际-国内中文
(爱恩希)INC国际
联系INC
寻求咨询意见
(爱恩希)INC国际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为您呈现

神经外科前沿资讯

INC > 神外资讯 > 脑肿瘤科普

烟雾病发病率高吗?诊断标准?会误诊吗?

栏目:脑肿瘤科普|发布时间:2025-06-29 17:58:38|阅读: |烟雾病发病率和诊断标准
当一位年轻的妈妈因突发右手无力、言语含糊被送入急诊室,初步怀疑脑梗;或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抽搐、反应迟钝,家长心急如焚时,一种名为 烟雾病 的脑血管异常可能正悄然侵袭着他们的健康。这种疾病以其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呈现的异常细小血管网酷似烟雾而得名,其诊断之...

  当一位年轻的妈妈因突发右手无力、言语含糊被送入急诊室,初步怀疑脑梗;或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抽搐、反应迟钝,家长心急如焚时,一种名为“烟雾病”的脑血管异常可能正悄然侵袭着他们的健康。这种疾病以其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呈现的异常细小血管网酷似“烟雾”而得名,其诊断之路却常布满荆棘。

  一、烟雾病发病率高吗:并非全球均等的地域性特点

  烟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绝非全球均等的高发状态:

  亚洲,尤其是东亚核心区:

  日本是公认的烟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患病率约为 10.5/100.000人,年发病率约为 0.94/100.000人。韩国、中国的发病率也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中国虽缺乏全国性精确数据,但区域性研究和大型医疗中心报告(如某医院数据显示约为3.92/10万)表明发病率低于日本,但远高于欧美,估计在3-5/10万人左右,且存在地域差异。

  欧美国家:

  发病率远低于东亚。美国的研究估计患病率约为 0.086/100.000人,年发病率约为 0.043/100.000人,相差数十倍。

  女性略占优势:

  多数研究表明,烟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比例约为1.5-2:1)。

  双峰年龄分布:

  发病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5-10岁的儿童期,儿童患者约占所有病例的1/3至一半。第二个高峰在30-50岁左右的中年期。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发病的患者比例在东亚地区可能更高(有报道达54%)。

烟雾病发病率高吗?诊断标准?会误诊吗?

  二、烟雾病诊断标准:影像学是核心基石

  烟雾病的诊断高度依赖神经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仅为提示线索,无法独立确诊。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是日本厚生劳动省烟雾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12年修订版):

  脑血管造影(DSA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金标准:

  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 这是必备条件。

  在狭窄/闭塞部位附近,动脉期出现异常的血管网(烟雾状血管)。 这些血管是深穿支(如豆纹动脉)等代偿扩张形成的侧支循环。

  上述表现必须是双侧性的。 这是诊断“确定”烟雾病的关键。如果仅为单侧,则诊断为“可能的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需排除其他病因。

  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重要依据:

  当DSA显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邻近区域狭窄/闭塞,并伴有基底节区出现两个或以上明显流空信号影(代表烟雾状血管)时,即使不做DSA,仅凭MRI/MRA也可诊断。

  MRI还能清晰显示脑实质病变,如脑梗死(急性和慢性)、脑出血、微出血、脑萎缩等,对评估病情至关重要。

  MRA能无创地显示大血管狭窄闭塞和侧支血管网,是重要的筛查和随访工具。

  排除其他已知病因:

  诊断烟雾病必须排除可能导致类似血管改变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需仔细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脑膜炎、颅脑外伤、神经纤维瘤病1型、甲亢、头部放疗史等。

  如果存在明确的上述相关疾病,则诊断为“烟雾综合征”。

  三、烟雾病误诊挑战:迷雾中的识别难题

  烟雾病被误诊、漏诊的情况相当普遍,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经历2-3年甚至更久。原因复杂多样:

  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

  儿童常见表现: 突发肢体无力、麻木(TIA或脑梗死)、癫痫发作、不自主运动、头痛、智力下降、学习困难等。这些症状极易与小儿脑炎、癫痫、偏头痛、线粒体脑肌病、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混淆。儿童表述不清也增加了诊断难度。

  成人常见表现: 脑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常为首发和严重表现。也可出现TIA、脑梗死、头痛、癫痫等。易被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等。中老年患者的症状常被归咎于更常见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

  首诊科室分散:

  患者可能因不同症状首诊于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甚至心内科(因部分患者有心悸主诉)等。非专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够,未能及时进行针对性影像学检查是关键。

  • 影像学检查选择不当或解读偏差:

  依赖CT: 普通头颅CT对早期缺血或微小出血不敏感,可能显示“正常”或仅见陈旧病灶,导致漏诊。CT血管成像(CTA)虽能显示部分血管病变,但对细小烟雾血管的显示远不如DSA和MRI/MRA。

  MRI/MRA未规范扫描或解读不足: 未包含关键序列(如SWI看微出血)、未仔细观察基底节区流空血管、未充分评估大血管情况(特别是颈内动脉末端)。MRA可能低估狭窄程度或遗漏细小侧支。

  未能进行金标准DSA检查: 尤其当单侧病变或MRA表现不典型时,未行DSA确认或排除。

  忽视双侧性: 影像学上若仅发现单侧病变,未意识到其可能是烟雾病早期表现或烟雾综合征,未建议随访或进一步排查对侧及病因。

  与相似疾病的鉴别困难:

  动脉粥样硬化: 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两者都可导致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和脑卒中。鉴别要点包括:年龄(粥样硬化年龄偏大)、危险因素(粥样硬化有三高、吸烟等)、病变部位(粥样硬化累及范围更广,如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基底动脉;烟雾病集中在Willis环前循环近端)、侧支血管形态(烟雾病特征性烟雾状血管)、是否双侧对称(烟雾病多为双侧)、病理不同。

  自身免疫性血管炎: 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系统性血管炎累及颅内血管。需结合全身症状、血清学抗体(如ANCA)、脑脊液检查、DSA表现(多为节段性狭窄扩张交替,而非烟雾病特征性改变)和脑活检(金标准)进行鉴别。

  其他导致烟雾状血管的疾病(烟雾综合征): 如前所述,需要详细病史、全面体检和实验室检查逐一排查相关病因。

  拨开迷雾: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关键

  面对烟雾病这一“隐形杀手”,提升诊断效率需多管齐下:

  提升临床认知与警惕性: 医生需时刻警惕其可能性,尤其在儿童出现不明原因卒中、癫痫、认知下降,或中青年(尤其女性)发生脑出血、脑梗时。熟悉其双峰年龄分布和多样临床表现。

  精准选择及解读影像学:

  首选MRI+MRA: 作为筛查和诊断的重要依据。务必包含DWI(查急性梗死)、SWI/T2*GRE(查出血/微出血)、观察基底节区流空血管。仔细评估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

  DSA是确诊金标准: 当临床高度怀疑而MRI/MRA结果不明确、单侧病变、或需手术评估时,应积极进行DSA检查。其能最清晰动态地显示狭窄闭塞部位、烟雾血管范围及颅内外代偿情况。

  强调双侧评估: 无论何种影像检查,都应特别关注双侧血管情况。

  建立规范的鉴别诊断流程: 遇到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特别是双侧对称性病变时,系统性地排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及其他继发原因。

  加强多学科协作(MDT):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儿科医生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复杂、不典型病例。

  烟雾病虽非人群中的高发疾病,但其对患者,尤其是儿童神经功能的潜在毁灭性影响不容忽视。它的诊断如同在迷雾中穿行,症状的多样性与非特异性是最大的迷惑源,影像学则是照亮前路的关键灯火。深刻理解其地域性发病特点、牢牢掌握以DSA和MRI/MRA为核心的影像诊断标准、时刻警惕其伪装并熟练进行鉴别诊断,是临床医生拨开这层脑血管迷雾,为患者赢得宝贵治疗时机的不二法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认知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烟雾病的确诊之路将愈发清晰明朗。

提示: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做为诊断依据,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诊断。请以医生诊断为准,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 文章标题:烟雾病发病率高吗?诊断标准?会误诊吗?
  • 更新时间:2025-06-29 17:48:56

真实案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