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儿童脑瘤大咖、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执行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的James T. Rutka教授发表研究《Current 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目前弥漫内生性脑桥胶质瘤(DIPG)的免疫治疗策略),以下是研究简述。
01. 摘要
弥漫性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PG)是一种发生在脑干脑桥部位的侵袭性脑肿瘤,占所有脑干胶质瘤的 80% 以上。该病中位发病年龄为 6-7 岁,患儿诊断后 2 年生存率不足 10%,5 年生存率低于 1%。由于其位于脑桥,手术难以介入,且放射治疗仅能提供短暂益处,肿瘤会持续局部浸润,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如今,DIPG 已成为儿童因脑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社会癌症负担以生命年损失(YLL)衡量,每个患者超过 67 年,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约为 14 年和 16 年。目前针对 DIPG 已开展了 95 项以上临床药物试验,但均未能改善生存率。由于无法确定该病的靶向药物,也难以将药物输送穿过完整的血脑屏障(BBB),至今尚无单一或联合化疗策略取得成功。鉴于此,医学界愈发关注 DIPG 的免疫疗法研究,正在探索包括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疗法、免疫检查点阻断、癌症疫苗以及自体细胞转移疗法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影响 DIPG 免疫疗法发展的遗传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如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MRgFUS)等新兴技术在 DIPG 治疗中的潜在联合应用。
图1 展示了目前DIPG的免疫治疗策略。目前正在研究癌症疫苗、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自体细胞转移疗法作为DIPG的可能免疫治疗方法。潜在靶标基因包括多种免疫检查点和肿瘤相关抗原。药物递送可通过对流增强递送(CED)、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或动脉内治疗来实现。
02. 面临的挑战
DIPG 治疗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给药方式,因为血脑屏障(BBB)限制了药物、抗体或外源性分子的穿透性。目前已开展的 95 项临床试验均未能改善 DIPG 患者的生存情况,这可能是因为药物无法充分递送至靶点,从而无法达到治疗浓度。尽管近期的一些进展或许能缓解这一问题,但新的给药方法包括对流增强递送(CED)、动脉内治疗和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MRgFUS)。
CED 是利用液压通过泵驱动的微导管输送药物,压力可使药物在肿瘤内均匀分布。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了该方法在 DIPG 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微导管插入的侵入性以及药物可能泄漏至非靶区,引发健康组织的非靶向效应等问题仍令人担忧。
在动脉内治疗中,药物被注入肿瘤附近的动脉,随后使用高渗药物打开BBB。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 BBB 的开放是非选择性的且取决于脑区,这会使其他物质也得以通过,还会因高渗样条件和内皮细胞稳态受损导致脑液增加。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引发神经功能缺陷和毒性,不过有相互矛盾的证据表明动脉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MRgFUS 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通过静脉注射微型气泡,当其遇到聚焦超声场时会振动,从而安全且短暂地打开 BBB。超声束可以精确地覆盖肿瘤位置,从而最小化非靶向效应。使用 MRgFUS 可递送多种治疗物质,包括化疗药物、纳米颗粒、抗体和基因载体等,并且在 DIPG 小鼠模型中已证明了使用化疗药物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03. 总结
众多聚焦于DIPG 免疫治疗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为未来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还可以评估药物递送方法与免疫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最大化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延长 DIPG 患者的生存期。
04. 关于作者
国际儿童脑肿瘤大咖 James T. Rutka教授
教授是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执行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发表超过500多篇的文章,在临床上的研究方向以颅内肿瘤为主,对胶质瘤、纤维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擅长清醒开颅术、显微手术和被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脑瘤和癫痫的国际前沿技术激光间质热疗(LITT)技术经验,对于儿童胶质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其所在的医院加拿大SickKids是国际知名的儿童医院之一。
- 文章标题:【INC国际大咖研究成果】目前弥漫内生性脑桥胶质瘤(DIPG)的免疫治疗策略
- 更新时间:2025-06-16 17: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