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发现越来越多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脑干出血的原因。这种罕见的血管畸形的最佳治疗,手术适应症和干预时间仍在讨论中,因为迄今为止的经验主要是基于病例报告。相关机构研究了2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10例接受了手术切除。
基于这些经验,研究得出结论:对于反复出血、持续或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应尝试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在合并静脉畸形的病例中,海绵状血管瘤应选择性切除。手术应该是彻底的,因为残留的海绵状血管瘤会导致反复出血。手术应在亚急性期进行。晚期手术增加了额外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神经生理监测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也有研究评估了术后即刻和随访结果,包括临床表现、术前出血发生率、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最后一次出血事件后的手术时机。
具体来说,分析了以下参数:
1)出血的数量;
2)精确的脑干位置(脑桥、脑桥和延髓);
3)手术前后的脑神经状态;
4)手术前后的运动和感觉缺陷;
5)病变的大小(体积);
6)术前和术后Karnofsky表现量表(KPS)评分。
16例患者出现多次出血,尤其是桥脑海绵状血管瘤(75%)。平均术前KPS评分为70.3±16.3(标准差)。26例(72.2%)患者出现颅神经损害,13例(36.1%)出现运动障碍,17例(47.2%)出现感觉障碍。病灶体积从0.18到18.18厘米不等3(平均4.75厘米3).术后并发症包括17名患者出现新的脑神经缺损,3名患者出现运动障碍,12名患者出现新的感觉障碍。
在平均21.5个月的随访期内,22例患者的KPS评分在80~100分之间。手术时机(出血后)和多次出血不影响长期结果。然而,较高的术前KPS评分和较小体积的病变是与较好的最终结果相关的因素(p%3C 0.05)。主要发病率主要与术前状态有关,与手术治疗关系不大。由于脑干出血,术后新的脑神经缺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前。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指征 磁共振成像发现越来越多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脑干出血的原因。这种罕见的血管畸形的最佳治疗,手术适应症和干预...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BSCM) 因瘤内反复出血或缓慢渗血, 导致肿瘤体积急性或缓慢增大,压...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首次出血率仅为0.6%-1.1%,而再次出血率则可高达30%-60%;而且每出血一次,再次出血间隔缩短;每出血一次,患者症状呈进行...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长在人体大脑核心中枢脑干中,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
相关单位: 北京天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 脑胶质瘤 | 脑海绵状血管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