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INC专访,我们特别邀请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杭州教授,一起了解他眼中的国际大咖,听听目前小儿神经外科如何在“引进来、走出去”中让更多中国脑瘤患儿获益。
专访人物介绍

- 神经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干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残联脊柱裂与脑积水专委会顾问,中国医师协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技厅外国专家工作室中方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脊髓脊柱学组副组长。
- 2020年度王忠诚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获得者,苏州市卫生系统青年拔尖人才,7次获省、市资助赴德国、英国、法国等研修。
- 2021、2022、2023、2024年连续4届入选年度好大夫榜。
- 目前担任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脊髓脊柱神经外科、中线深部神经系统肿瘤、颅脑创伤基础理论、脑脊液动力学研究以及小儿神经外科。
Q1:您认为全切和保功能,二者该如何抉择?
小编总结:对于患儿来说,未来的生活质量始终是优先需要考虑的,成功的手术并不都以“全切”为最终目标,能全切当然好,但更重要的前提是保护孩子的神经功能,避免因盲目追求全切而给孩子留下终生遗憾。其次,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同样重要。
Q2:对于孩子要不要手术这一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小编总结:通过循证医学大量的案例表明,是否需要手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是手术风险和自然病史风险之间的比较,其次是衡量医者的实际水平,给患者恰当治疗。
Q3:您认为MDT开展的核心是什么?国际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小编总结:MDT能够长期运转的秘密包括三点:牵头人的毅力、业务骨干的核心作用、青年医生的积极参与。其中牵头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参与是MDT能够长期运转的关键。
Q4:作为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如何利用MDT让患儿更好获益?
小编总结:MDT的核心是,在生老病死为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尊严。因此,MDT可以让一些疑难、危重的患儿受到更多、更全面的治疗和关注,同时,MDT可以集中多个学科的力量共同托举,目的并非改变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而是尽全力拉回那些“掉队的人”。
Q5:您和巴教授、福教授都深入交流过,您对这两位教授的印象是什么?
小编总结:他们两位都是“刀痴”,在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的同时,并不排斥新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手术技术的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而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更重要的是掌握工具的人。
Q6:从小儿神经外科出发,您如何看待福教授“双镜联合”技术?
小编总结:国内的小儿神经内镜正处于从单纯的脑室镜拓展到颅底内镜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福教授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福教授被认为是一个天才,在很多人还在争论显微镜和内镜哪个比较好的时候,他很早就发现内镜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二者只是工具。他对于这两个技术的结合也对年轻医生的进步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2025年4月21日,官方新闻办正式公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新政旨在“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形成差异化服务供给”,满足国内居民个性化需求。
在“引进来、走出去”中求发展,神经外科领域也不例外。INC作为专注神经外科领域的国际化专业平台,其发展轨迹与我国医疗开放政策深度共振。自2018年成立以来,INC广泛组织国际神经外科大咖来华与中国知名神经外科医生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其中,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儿院)作为INC巴特朗菲(Helmut Bertalanff)教授合作的国内三甲医院之一,也是其多次来华开展儿童疑难脑瘤手术的示范基地。2024年,江苏省科技厅外国专家工作室在苏大附儿院神经外科50病区正式揭牌,而巴教授正是其首席专家。
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揭牌
近年来,苏大附儿院神经外科与巴教授及Concezio Di Rocco教授所在的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定期开展交流合作,聚焦小儿脑干肿瘤的手术和综合治疗,除了巴教授所开展的数十台小儿疑难脑瘤手术外,Di Rocco教授也曾到访苏大附儿院,为数名神经外科疑难杂症孤儿进行义诊。
与“引进来”举措的不断深入并行,苏大附儿院神经外科也积极秉持“走出去”原则,选派多名骨干医师到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参与研修。作为苏大附儿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的王杭州教授就曾跟随巴教授和Di Rocco教授学习小儿神外的前沿治疗理念及策略,不仅有幸与巴教授同台进行多次疑难儿童脑瘤手术,还与INC多位国际大咖(如加拿大James T. Rutka教授、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携手守护儿童健康。
- 文章标题:让更多中国脑瘤患儿获益 | 专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杭州教授
- 更新时间:2025-05-30 11: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