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双咖抵华,国际脑干大咖巴教授实时报道
INC巴特朗菲教授的中国之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一台台高难度神经外科示范手术的顺利开展,在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家人满怀希望的期待中,他们迎来新生的希望。
“一切都顺利!”
这简短的一句话,让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们如释重负。而对这位执刀者而言,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神经外科创造更多美好,让病人免受病痛折磨”追求的践行。
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肿瘤,且都是高难度,甚至还有2个月前才经历过一次开颅手术的7岁孩子,手术难度再攀高峰。
这是与时间的赛跑,坚定稳健的步伐、宽厚有力的身影,巴教授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辗转于三家医院,在如此紧凑的行程中有条不紊,以精湛的技艺和沉稳的双手,只为给疑难神外患者们带来新生的希望——而这只是巴教授数次来华之行的缩影。至今,这位国际神外大咖已在中国完成近200台疑难示范教学手术。
一天2台高难度手术,生命救治不停歇
让每一台手术平稳“起飞”,安全“落地”——手术的核心目标是在安全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肿瘤切除,同时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虽然100%全切是每个外科医生的理想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术者会根据术中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当遇到重要血管阻挡或电生理监测提示风险时,会选择适可而止——毕竟对于患者来说,未来的生存质量与肿瘤切除程度同样重要。在治愈疾病和保障生活质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才是神经外科手术的艺术。
延髓手术“毫厘”级生命博弈
国际脑干大咖一把神奇CUSA刀击碎脑瘤噩梦
39岁的欧先生罹患延髓占位性病变,这一台对于巴教授而言,是中国行示范手术中的常规手术。“到今年,我做了40年的神经外科手术,和30年的脑干手术。这就是手术的艺术,在这个区域做手术,不增加新的功能障碍。”这是他对于脑干手术的从容与自信。
延髓有多重要?这块区域一度被称为“生命禁区”,其内含有心跳、唿吸、消化等基本生命中枢。稍有不慎,患者就可能面临长期插管、难以脱离ICU的困境。
“我对您非常有信心!”昨日,在巴教授的主刀之下,这场“毫厘”级生命博弈开始了。手术台上,巴教授沉着冷静地操控着显微CUSA刀(超声刀),CUSA无牵拉的瘤内减压、切瘤。CUSA刀虽堪称“肿瘤消失术”,但这要求术者对其有良好的控制能力,才能不误伤神经血管。高精尖设备在巴教授炉火纯青的运用之下,沿大脑间隙,闪躲挪移于“手术禁区”脑干微寸之间,最终顺利切除肿瘤。
7岁女孩小小脑袋里的可怕肿瘤
二次手术终获成功
优优在半年多前被诊断出左侧基底节区占位病变,肿瘤已侵袭至第三脑室并引发脑积水。尽管两个月前接受了第一次手术,但大部分肿瘤依然残留在她幼小的脑内,持续威胁着这个女孩的生命。术后出现的右侧偏瘫症状——无力的右手和右脚,更让这个家庭揪心不已。此次,全家满怀希望地找到巴教授,只为给孩子争取到一线生机。
年幼的孩子,危险的基底节区,任何微小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对这个年幼的患者造成永久性的功能损伤,彻底改变她还未开始的人生轨迹。
手术室内,那个熟悉而令人安心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无影灯下。稳稳地站在手术台上,双手灵活有力。面对质地坚硬的肿瘤,巴教授同样沉着冷静地操控着CUSA刀,在显微镜下精准地将肿瘤一点点粉碎、切除,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每一根纤细的血管。整个手术看不出有丝毫疲劳,或者急躁的表现。任何操作他都绝不冒险,稳扎稳打,直到最后把肿瘤成功取出,术中电生理监测显示优优右侧肢体的神经功能始终保持着令人欣慰的稳定状态。
与巴教授同期手术交流的,还有INC国际颅底手术大咖福洛里希教授。自昨日正式抵达中国后,福教授正式开启了紧锣密鼓的手术交流行程。当晚便已抵达北京天坛医院,与疑难脑瘤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谈话。今日,这位大咖同样开启两台手术交流。
作为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两位教授此次同期来华,不仅为国内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更搭建起中外神经外科交流的桥梁。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两位国际大咖在华手术交流的最新动态,敬请期待后续报道!
- 文章标题:为生命“争分夺秒”!INC巴教授一天2台“禁区”超高难度脑瘤手术
- 更新时间:2025-06-28 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