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但患者和家属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各个方面,包括其作用、操作、费用、可能的后遗症、复发率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
一、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什么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就像血管壁上的薄弱“气球”,容易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介入栓塞术是通过血管内途径,将特殊的栓塞材料输送到动脉瘤内,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从而将动脉瘤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达到治疗目的。
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作用
(一)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消除破裂风险源
未治疗的脑动脉瘤始终存在破裂的潜在风险,其破裂风险与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患者的个体因素(如血压、血管壁状态等)有关。介入栓塞术通过填充动脉瘤,改变其内部的血流动力学,消除了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直接风险源,从而保护患者免受因动脉瘤破裂带来的严重后果,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等。
降低再破裂风险
对于已经发生过破裂的动脉瘤患者,再次破裂的风险极高,尤其是在初次破裂后的短时间内。介入栓塞术能够迅速对动脉瘤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了再破裂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和预后质量。
(二)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
避免压迫损害
较大的动脉瘤可能会对周围的脑组织、神经或血管产生压迫,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视力障碍、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等。栓塞术后,动脉瘤被填充,不再继续膨出,从而减轻或解除了这种压迫,有助于恢复受压迫组织的正常功能。
减少局部缺血风险
动脉瘤的存在会影响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可能导致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减少,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介入栓塞术在处理动脉瘤的同时,通过精确的操作尽量减少对载瘤动脉和周围分支血管的影响,降低了因手术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的风险。
三、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操作
(一)术前准备
影像学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瘤颈宽度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信息,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依据。此外,头颅CT和MRI检查也有助于了解动脉瘤是否已经破裂、周围脑组织的情况等。
患者状态调整
对于血压高的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需进行纠正。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二)手术过程
血管穿刺与导管置入
通常选择股动脉作为穿刺点。在局部麻醉下,穿刺股动脉并插入动脉鞘,然后通过动脉鞘将导引导管送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等载瘤动脉附近。这个过程需要借助X射线透视引导,确保导管准确到达目标血管。
微导管超选
经导引导管插入微导管,在微导丝的辅助下,将微导管超选择性地送入动脉瘤腔内。这一步骤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因为微导管要精确地穿过复杂的脑血管网络并准确进入微小的动脉瘤腔。
栓塞材料释放
一旦微导管到达动脉瘤腔内,就可以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等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进行释放。常用的栓塞材料有弹簧圈,通过微导管将弹簧圈逐个送入动脉瘤内,弹簧圈会在动脉瘤内盘曲、填塞,形成血栓,逐渐将动脉瘤腔填满。对于一些宽颈动脉瘤,可能还需要使用辅助技术,如支架辅助栓塞,先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然后再通过支架的网眼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术后造影检查
在栓塞完成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以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载瘤动脉的通畅性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血管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动脉瘤栓塞不完全或者存在血管并发症,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
四、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费用
费用范围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费用一般在5 - 15万元左右,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费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动脉瘤的大小、复杂程度、使用的栓塞材料种类和数量、所在地区的医疗消费水平以及医院的等级等。
主要费用构成
栓塞材料费用:弹簧圈是主要的栓塞材料,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弹簧圈价格差异较大。进口弹簧圈往往比国产弹簧圈更贵,而且对于复杂的动脉瘤可能需要使用多个弹簧圈,这部分费用在总费用中占比较大。
手术相关费用:包括手术费、麻醉费、术中使用的导管、导丝等耗材费用以及术后的监护费用等。如果需要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支架的费用也较高,这会进一步增加手术的总成本。
五、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术后后遗症
(一)脑血管痉挛
原因与表现
尽管是微创手术,但介入操作过程中对脑血管的刺激仍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会使脑血管管径变窄,引起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缺血、脑梗死。
处理措施
术后通常会使用尼莫地平之类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CTA或DSA)以评估血管痉挛的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血管内球囊扩张等。
(二)血栓形成与栓塞
原因与表现
栓塞材料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的过程中,如果血栓脱落,或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导管、导丝表面形成的小血栓脱落,可能会导致脑栓塞。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视力下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处理措施
术后需要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如果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根据栓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治疗或其他血管再通治疗措施。
(三)弹簧圈移位或突入载瘤动脉
原因与表现
如果弹簧圈放置不当,可能会发生移位,甚至突入载瘤动脉。这会影响载瘤动脉的血流,导致脑缺血或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处理措施
术中精确的操作和术后的影像学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如果发现弹簧圈移位或突入载瘤动脉,可能需要再次进行介入手术进行调整或取出。
六、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复发率
复发率情况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复发率一般在5% - 20%左右。复发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动脉瘤的大小、形状、瘤颈宽度、栓塞的致密程度等。
影响因素分析
动脉瘤特征:较大的动脉瘤、宽颈动脉瘤相对较难完全栓塞,复发率较高。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栓塞材料可能难以均匀填充,也容易导致复发。
栓塞质量:栓塞过程中如果弹簧圈填塞不够致密,动脉瘤内残留较多的瘤腔,复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七、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术后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
按照医嘱规律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但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血压控制药物
控制血压对于预防动脉瘤复发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二)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活动
术后初期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随着身体的恢复,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头部剧烈晃动或撞击。
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减少高盐、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三)定期复查
复查时间与项目
术后一般需要在3 - 6个月进行初次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头颅CTA或DSA,以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是否有复发等。之后根据复查结果,医生会确定后续的复查时间和项目。
及时处理问题
如果在复查中发现动脉瘤复发或存在其他血管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 文章标题: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 更新时间:2025-04-15 19: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