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先生在43岁时被确诊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四处求医得到的建议是:"风险太高,先保守观察吧”。可保守治疗哪是"等"?反复脑出血像悬在头顶的利剑,日子过得比倒计时还煎熬。
不放弃的决心让命运的齿轮开始扭转,从"不敢动刀"到"术后次日从ICU转入普通病房",这场与脑瘤的"极限博弈"中,他是怎样拿下这一局的呢?
秦先生 47岁 脑干中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情阶段
秦先生在43岁时,被确诊为脑干中脑海绵状血管瘤,并且因脑干反复出血而频繁进出医院。
四处求医问诊的他得到的治疗建议是保守观察,脑干手术风险很大,不建议手术。本是身在壮年、事业有成,却被疾病困在命运的漩涡里苦苦挣扎。
但在秦先生47岁这一年,他遇见了来到中国学术交流的INC国际知名脑干手术大咖巴教授。
咨询巴教授“逆风翻盘”最终海绵状血管瘤全切
脑干作为“生命中枢”,手术难度极高,在咨询过巴教授并进行了一番心理建设后,秦先生决定请巴教授示范手术,在2022年12月,巴教授主刀完成全切手术,无新发功能损伤。
巴教授术中操作
术中,细致的手术操作一层层剥离肿瘤。
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保护下,手术进行。
全切去除肿瘤。
还在手术室就苏醒了,术后次日就从ICU转到普通病房
术后第一天巴教授查房,秦先生状态良好,双手灵活、对答如流。
术后第二天就转出ICU、转入普通病房,无昏迷、肢体瘫痪、感染等。
术后第五天查房,“还好,早就能下地了。”已经可以四处走走了,秦先生的身体一天天在好转。
不久秦先生很快就出院了,可以如常工作生活,且也不需其他放化疗!
出院前,秦先生和巴教授合影留念
在手术“禁区”上拆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脑干出血非常凶险,没有明确诱因、也无法预防,并非剧烈运动、血压升高时容易出血,患者睡觉时也会出血,也就是随时可能致命。
当出现手术指征时,应以尽早手术全切,争取治愈机会,因为反复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手术的预后与术前出血次数、症状持续时间、患者自身身体情况、主刀医生的手术技术、手术团队的水平和配合度等有很大关系。
在本案例中秦先生在手术当晚就已经苏醒,手术后第二天就从重症监护病房(ICU)转出至普通病房。因此,应该找有成功手术经验的医生、成熟的医疗团队和高精密医疗辅助设备的医院做手术,更大程度上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让术后生活质量有保障。
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专研脑干手术30余年,仅脑干手术就高达上千台,平均切除率高上,大多脑深部肿瘤可达全切,拥有着丰富的脑干、丘脑、鞍区、颅颈交界处等疑难位置成功手术经验……
他倾20多年心力在手术“禁区”上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得到了卓越的临床效果,综合其300多例手术经验,INC巴教授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经验要点总结如下:
1、临床症状严重提示有手术指征;
2、偶然发现的(静态的,无临床表现,无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暂时不需要手术治疗;
3、在进展恶化快的病人中,紧急手术切除肿瘤是有益的,相当于抢救性手术;
4、有很多手术入路是可以选择的,但最短到达肿瘤的手术路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术入路选择;有的较长的入路在特定情况下对功能的保护是很好的。
5、根据巴教授手术的患者,90%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良好或极好的预后。
6、再发出血的患者应该再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