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恩希)INC国际-国内中文
(爱恩希)INC国际
联系INC
寻求咨询意见
(爱恩希)INC国际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为您呈现

神经外科前沿资讯

INC > 神外资讯 > 神外疾病 > 脊索瘤

从“咽炎”到“脑瘤”,47岁男子的病因竟藏在大脑深处

栏目:脊索瘤|发布时间:2025-07-01 15:46:17|阅读: |咽炎查出巨大脊索瘤
神经内镜技术无死角切除脑肿瘤 当咽痛变成肿瘤, 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忙碌成为常态, 我们是否也在忽略那些被视为小毛病的异常? 中年人的疲惫与忽视, 有时不是虚弱,而是疾病的前兆。 只是 咽喉痛 , 怎么就 查出脑子里长了肿瘤 巨大脊索瘤案例分享: 47岁的安德鲁先生几个...

  神经内镜技术无死角切除脑肿瘤

神经内镜技术无死角切除脑肿瘤

  当咽痛变成肿瘤,

  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忙碌成为常态,

  我们是否也在忽略那些被视为“小毛病”的异常?

  中年人的疲惫与忽视,

  有时不是虚弱,而是疾病的前兆。

  只是咽喉痛

  怎么就查出脑子里长了肿瘤

  巨大脊索瘤案例分享:

  47岁的安德鲁先生几个月来一直被咽痛困扰。起初他以为是普通鼻咽炎,但症状逐渐加重——喉咙总像卡着东西,说话含糊,吃饭时会呛咳,甚至夜间频繁惊醒。反复抗生素治疗无效,他开始怀疑:难道真的只是“上火”这么简单?

  不久之后,他出现了头胀、耳鸣、颈部发紧等新症状,甚至走路时也感到头重脚轻。工作中的他说话虚弱,吃饭需要咀嚼很久才能咽下。日常生活质量迅速下滑。这显然已不再是普通炎症,而是身体正悄然失控。

  最终,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了颅颈交界区域的MRI检查。影像结果让所有人震惊——一个巨大的肿瘤正潜伏在脑干前方的颅颈交界处,压迫脑干及多条关键神经结构。如果发现再晚一些,安德鲁先生可能就会陷入吞咽失能、呼吸困难,甚至生命危机。

  颅颈交界脊索瘤:生长缓慢但致命

  安德鲁先生被确诊的是一种罕见却危险的肿瘤——脊索瘤(Chordoma)。它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脊索细胞,虽然分级上属于低至中度恶性,但其局部侵袭性极强,易复发、难切除,是颅底和脊柱手术中最具挑战的病种之一。

  尤其是发生在颅颈交界处的脊索瘤,手术难度更是陡然上升。该区域位于大脑和脊髓的连接点,周围环绕着脑干、延髓、颅神经、椎动脉等生命中枢结构,几乎是“人体最不能出错”的地方之一。

  更棘手的是,这类肿瘤通常生长缓慢、隐匿性强,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慢性咽炎,甚至是压力引起的疲劳,直到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时才被确诊,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安德鲁先生的病灶正是如此——肿瘤体积庞大,已压迫颅底斜坡,并逐步侵入脑干和第一颈椎交界部,神经结构受压严重。

  如果病情继续发展,极有可能出现以下严重后果:

  • 呼吸节律紊乱、吞咽失能(压迫延髓)
  • 四肢无力、甚至瘫痪(压迫脊髓束)
  • 耳鸣、眩晕、行走不稳(压迫小脑与前庭神经)
  • 面部麻木、发音变调(压迫多条颅神经)

  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已发展到晚期。医生的建议非常明确:必须尽快手术,并争取一次性全切除。否则,即便勉强缓解,肿瘤仍可能在数年内复发,甚至多次手术和放疗,给身体和精神都带来巨大负担。

  福教授独创单鼻孔“筷子技术”有何妙用?

  面对这样一个深藏于颅底、贴近脑干的巨大肿瘤,传统手术往往需要开颅甚至切除部分面骨,创伤大、风险高。单鼻孔内镜“筷子技术”,不需开颅、仅通过一个鼻孔,就能直达肿瘤所在的颅颈交界区域,完成精准切除。

  每一步都是技术与经验的考验

  所谓“筷子技术”,由国际神经内镜大咖福洛里希教授独创。该技术采用术者“一手持内镜、一手操控吸引器”的方式,在极小的空间内完成肿瘤暴露与切除,动作如筷子般精巧灵活,因此得名。它强调“人镜合一”,术者独立控制全程,减少协同误差,使术中视野更稳定,操作更精细。

它强调“人镜合一”,术者独立控制全程,减少协同误差,使术中视野更稳定,操作更精细。

福教授谈及自己团队专注于颅底肿瘤的治疗

  整个过程中,医生使用了特制的“鹅颈型吸引器”配合可调视角的内镜,即使是深处或弯折角落的病灶组织也能清晰显现、精准处理。这种组合不仅提升了切除率,还尽可能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干扰与伤害。

整个过程中,医生使用了特制的“鹅颈型吸引器”配合可调视角的内镜,即使是深处或弯折角落的病灶组织也能清晰显现、精准处理。这种组合不仅提升了切除率,还尽可能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干扰与伤害。

  筷子技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结构保留度更高,特别适合颅底等解剖复杂区域。正是凭借这项技术,医生在不开颅的前提下完成了这场高难度的“深脑清除战”,也为安德鲁先生带来了更安全、更有希望的治疗方案。

  当然,这项手术对医生的要求极高:术者需在不足1.5厘米的鼻腔通道中进行双手精密操作,任何轻微失误都可能伤及脑干、椎动脉或颅神经,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筷子术目前仍仅掌握在极少数具备丰富经验和微创专长的专家手中。

正因如此,筷子术目前仍仅掌握在极少数具备丰富经验和微创专长的专家手中。

  不开颅的奇迹,让他重回生活正轨

  在福教授团队的精密操作下,安德鲁先生的脊索瘤被成功全切。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未伤及颅神经或重要血管,整个手术过程安全可控,术野清晰,出血量极小。

影像

  住院11天后,安德鲁顺利出院。复查显示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吞咽功能恢复,说话也更加清晰。术后影像资料证实肿瘤已完全切除,边界清晰,颅底结构完整,未见残留病灶。

  病理结果显示为典型脊索瘤,Ki-67增殖指数仅2%,提示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为进一步巩固疗效、降低复发风险,安德鲁已转入专业放疗中心,接受后续的质子束放疗(PBRT)。

  “咽炎”为何最终成脊索瘤?

  脊索瘤通常发生在颅底、骶骨或脊柱,当脊索瘤发生在颅底(尤其是斜坡区域)时,可能因解剖位置邻近鼻咽部或压迫周围结构,导致反复咽炎的症状。

  1. 局部压迫与刺激

  鼻咽部受累:颅底脊索瘤(如斜坡型)可能向鼻咽部生长,直接压迫或侵犯咽部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咽痛、异物感或反复咽炎。

  2. 神经功能障碍

  颅神经受累:脊索瘤压迫邻近的颅神经(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可能导致咽部感觉或运动异常(如吞咽困难、分泌物滞留),进而增加感染风险。

  自主神经影响:神经调控异常可能影响咽部黏液分泌和纤毛清除功能,促进细菌滋生。

  3. 继发感染因素

  咽鼓管阻塞:若肿瘤侵犯咽鼓管开口(如位于斜坡-蝶窦区域),可能导致中耳炎或鼻咽部分泌物引流不畅,诱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4. 误诊或症状重叠

  脊索瘤生长缓慢,早期症状(如咽痛、鼻塞)易与慢性咽炎、鼻窦炎混淆,导致延误诊断。患者可能因“反复咽炎”就诊,最终通过MRI/CT发现肿瘤。

  关键鉴别点

  若咽炎具备以下特征,需警惕脊索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

  • 治疗抵抗:常规抗感染或对症治疗无效;
  • 进行性加重:伴随头痛、颅神经麻痹(如复视、声音嘶哑)、鼻出血等;
  • 影像学提示:MRI是首选检查,可见颅底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T2加权像高信号)。

  总结

  这场手术不仅清除了困扰安德鲁多月的病灶,更像是一道分水岭——从模糊含糊的咽音,到坚定有力的发声;从夜不能寐的担忧,到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不开颅、不留疤,还保住了神经功能,这不仅是一次医学层面的成功,更是一场身体与人生的重启。

  • 文章标题:从“咽炎”到“脑瘤”,47岁男子的病因竟藏在大脑深处
  • 更新时间:2025-07-01 15:33:30

真实案例

[案例] 北京天坛医院手术纪实 - 4.5cm脑膜瘤紧压脑干成功手术,勇敢辣妈的彪悍人生!

北京天坛医院手术纪实 - 4.5cm脑膜瘤紧压脑干成功手术,勇敢辣妈的彪悍

2025-06-13 17:32:14
[案例] 这个脑瘤难以切除?看INC国际大咖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完成颅底硬核手术!

这个脑瘤难以切除?看INC国际大咖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完成颅底

2025-06-17 18:03:4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