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瘤分类
1.室管膜下瘤(I 级):多发生于脑室周边,生长缓慢,以成年人和年长男性更为多见。
2.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I 级):常见于青壮年脊髓部位,生长进程较为迟缓。
3.室管膜瘤(Ⅱ 级):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通常在大脑区域发病。
4.间变性室管膜瘤(Ⅲ 级):几乎全部发生于大脑或颅骨内,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他类型。儿童患者的室管膜瘤多生长于脑底部附近。
5.室管膜瘤组织学亚型如下:
(1) 细胞型室管膜瘤:细胞密度较高,但核分裂象无增多,假菊形团可不明显,无真菊形团结构,且无间变特征。
(2) 乳头状室管膜瘤:该型肿瘤较为少见,瘤细胞围绕胶质 - 血管轴心呈纤细乳头状或小管状排列,以形成乳头状结构为特征。血管周围可见一层肿瘤细胞,其胞突 GFAP 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用于鉴别脉络丛乳头状瘤(CK 阳性)、转移性乳头状癌(CK 阳性、GFAP 阴性)和乳头状脑膜瘤(EMA 阳性)。
(3) 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需与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透明细胞癌和血管母细胞瘤相鉴别,好发于年轻人的幕上区域,室管膜细胞、血管周围菊形团及 GFAP 阳性免疫表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4) 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肿瘤细胞密度不均,排列成宽窄不一的栅栏状,细胞呈细长双极形态,类似室管膜旁的长梭形细胞,胞突向脑室表面延伸。
症状表现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固定模式,具体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
1.当室管膜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时,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常伴随头晕、呕吐、颈部疼痛、强迫头位及颅缝裂开等表现;
2.肿瘤位于侧脑室内时,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因肿瘤生长缓慢。若肿瘤侵犯邻近脑组织,可出现偏瘫、单侧感觉障碍、同向偏盲等相应症状和体征;
3.室管膜瘤发生于第三脑室者相对少见,可引发梗阻性脑积水,表现为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症状较少见;
发病原因(病因)
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数肿瘤主体位于脑组织内。后颅凹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的顶、底和侧壁凹陷处,位于第四脑室的肿瘤大多起源于脑室底延髓的部分。肿瘤生长可占据第四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部分肿瘤可通过中间孔向枕大池延伸,少数可压迫甚至包绕延髓或突入椎管压迫上颈髓。部分肿瘤起源于第四脑室顶,占据小脑半球或蚓部内,偶见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幕上肿瘤多见于侧脑室,可起源于侧脑室各部位,并向脑实质内浸润。第三脑室原发肿瘤较少见,位于其前部的肿瘤可通过室间孔向两侧脑室延伸。幕上室管膜瘤被认为起源于侧脑室或三脑室的室管膜上皮,肿瘤可完全位于脑室内,或部分在脑室内、部分在脑室外。此外,肿瘤也可能发生于大脑半球内的任何部位而完全位于脑室外,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嵴,可能是神经管内折叠时形成畸形的结果,此类肿瘤好发于额叶、颞叶、顶叶和第三脑室。
诊断
1.临床症状:若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伴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情况,需警惕室管膜瘤可能。但需注意,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神经系统查体,包括感觉、运动、反射等方面的评估,并监测颅内压,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高压。
3.影像学检查:常用检查包括头部 CT 和 MRI。通过头颅 CT 或 MRI 可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4.病理学检查:对于高度怀疑为室管膜瘤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部分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和特点,以明确诊断。
5.脑脊液检查:脑室内的液体称为脑脊液,可通过腰椎穿刺术抽取脑脊液进行化验,检测其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蛋白质含量升高,以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