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分类
1.组织学分类体系:
o造釉型颅咽管瘤:为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的类型,其组织形态学表现与口咽部的牙釉质形成肿瘤具有相似性;
o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主要见于成人患者,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该型与造釉型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基础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不仅为病理分型提供依据,也为分子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2.解剖位置分型:
o鞍内型肿瘤:完全局限于鞍内的病变;
o鞍上型肿瘤:病灶主要位于鞍上区域;
o鞍内 - 鞍上混合型肿瘤:肿瘤从鞍内生长至鞍上,累及两个区域;
o第三脑室内型肿瘤:属于较为简单的分类类型;
复杂型肿瘤:向两侧生长的病灶,在中年患者中更为多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儿童患者的颅咽管瘤以囊性肿瘤为主,而成人患者则更多表现为实质性肿瘤。
症状表现
颅咽管瘤作为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起病过程隐匿,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后 1~2 年内才获得明确诊断。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分泌功能障碍:
o功能低下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直立性低血压、身材矮小、尿崩症、性腺功能减退(如阳痿、闭经)等;
o少数亢进表现:儿童性早熟、成人肥胖等。
2.视觉系统异常:
o经典症状为双颞侧偏盲,由肿瘤压迫视交叉所致;
o其他表现包括同向性偏盲、盲点形成,以及伴有视神经萎缩的视乳头水肿。
3.颅内高压症状:
当肿瘤体积增大至一定程度,占位效应可阻塞室间孔、第三脑室或导水管,引发继发性脑积水,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
4.其他伴随症状:
o囊肿破裂致囊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的化学性脑膜炎;
o癫痫发作;
o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或成人出现情绪不稳、情感淡漠等精神症状。
发病原因(病因)
诊断
1.影像学检查规范:
o造釉型颅咽管瘤:CT 检查可见鞍内 / 鞍旁区域的囊实性钙化肿物,为重要鉴别特征;MRI 平扫显示,实质部分(含钙化组织)和肿瘤囊壁在 T1 加权像上呈现从低信号到高信号的多种信号表现,T2 加权像因钙化分布不均而呈混杂信号。
o乳头型颅咽管瘤:多见于成人,MRI 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圆形肿瘤,罕见钙化,且通常无充满胶状液体的囊性变。
o术前评估:MRI 可精确显示肿瘤形态、生长范围及与下丘脑的关系,甚至判断粘连程度;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有助于显示肿瘤血管走形及鉴别血管病变。
2.实验室检测项目:
o下丘脑 - 垂体轴相关激素检测,包括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同时测量皮质醇水平;
o血清和尿液渗透压评估;
o年轻女性患者需进行骨龄检测和卵巢超声检查,术前需纠正低皮质醇水平和尿崩症等内分泌异常。
3.病理学诊断标准:
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小而呈上皮细胞样的肿瘤细胞,常形成微小囊性腔隙,伴随透明钙化结构、胶原蛋白、成纤维细胞、异物巨细胞及偶见的胆固醇结晶。
4.功能学检查项目:
o视敏度和视野评估,明确视野缺损、中央暗点等视力缺陷;
o视盘观察以排除视乳头水肿,必要时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鉴别诊断的四大维度
1.先天性病变:
蛛网膜囊肿、Rathke 裂囊肿等。
2.其他肿瘤性疾病:
垂体瘤、转移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下丘脑 - 视神经通路胶质瘤、下丘脑错构瘤、畸胎瘤等。
3.炎性与感染性病变:
嗜酸性肉芽肿、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结节病、梅毒、肺结核等。
4.脑血管性病变:
颈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